上一篇 | 这是最后一篇日志下一篇
往事悠悠 订阅所有往事悠悠的日志

开篇语

      勤学好思志高远孜孜不倦辉煌路,诚实守信交亲朋矢志不渝做强人。这样评价海峰也许不很恰当,但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他为了自己美好的憧憬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征途上走出了适合自己的阳光大道,可以骄傲的说,他没有辜负所有人对他的希望,没有虚度他那有生的年华,更没有放弃对人生巅峰的苦苦追求……!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过去,这一切的一切也已经过去。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在他那短暂而慢慢的旅途中,是我、是你、是大家给他帮助、给他鼓励、伴他成长、辅助他走向辉煌!期间饱含了多少辛勤的汗水、充满了多少喜怒哀乐、留下了多少历历在目的可喜、可笑、可恨、可以尽情回味的往事。让我们大家都来回忆它、记录它吧,那怕是一段两段、三五十字,甚至是一句两句,我想都是相当珍贵和难以忘怀的!这也许就是我们最好的思念和寄托!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评论: 45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5414
漫天乌云 [2009-05-09 08:40 PM]
幼年记事  

    海峰出生在我当时的工作地庙湾,几天后就回到了老家,那时的中山乡阳河村7组,小地名蜂桶岩。
    海峰因地名蜂桶岩而得名,开始叫俊蜂。因为我的工作调动,也是想让他早点进一所较好的学校。1994年下半年,就将他从中山小学转入已开始建区的五桥一校读三年级,当时他身体很瘦。于是我突发奇想,他出生的时侯属龙,瘦是不是因为名字缺水的问题?又觉得转学是改名字的好机会,于是在转学报到时就给他改了个海峰。
    蜂桶岩当时住了4户人,大家庭也就两家,一家姓向另一家就我们了。地方很不错,座南朝北,屋后是岩,紧连着山林,岩下200米左右有一条溪沟,岩边和门前地坝边长满了各种树木花草,每到阳春三月,无数的鲜花竞相开放,沁人心脾。
    老家院子当时正在上学的有近10人,我们自家就有4个,有的读小学、有的上初中。也许就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他后来的学习习惯和凡事好奇好问的德性。
    记得有一次,也就3岁左右,他一个人在家竟然翻出了我存放在一个柜子最下面一格里所有的书籍,那是我高中和曾经高考的全部复习资料,当我和他妈干活回到家里时,已满屋都是书,而他还坐在那里使劲的翻甩,简直是有气又笑,最后当然是以他屁股上挨了几巴掌而结束,那时我太爱惜我的书了。
    有了孩子就觉得身上有很大的责任,其中最大的就是教育培养方面的。那时工资太低,每月就30多元,而且家庭人多(没分家时9个)负担重。但有一点我是始终坚持的,就是智力投入。现在想起来可笑,说智力投入也就是每次到县里开会或出差回家前,去书店或有玩具的店铺买几件玩具和几本幼儿书籍。那时的玩具非常简单,就是气球,上发条的青蛙、麻雀,还有积木和玩具手枪等。海峰耍得最多的也算后面两样了。虽然简单,但他对任何玩具都如获至宝,如果是新玩具的话,他一个人往往能耍上半天。他耍玩具有个特点,就是一件玩具耍段时间后能拆的玩具都要拆下来看究竟,最后再尽可能地还原。
    很小的时候,他二爸在40分钟路程以外的一所民办小学教书,他会经常和他一起去学校,因为只有那里才能见到很多小朋友,这几十分钟的路要经过山、沟、河流和许多绿油油的庄稼地。一路上喜欢见什么问什么,比如为什么会有石头,他是怎样长出来的;树长起做什么的;自己啷个时候长大等等。
    4岁那年,我去当时的万县沙河子开会,想到家里农活较多,也想让他去城市看一看,于是就带上了他。会议时间不长,反正一有休息时间都要带他看录像(当时的录像非常稀奇)、逛商场、进书店,也买了他喜欢的幼儿书和玩具,这是他第一次进城,第一次看了那么多的车、那么多的书、那么多的玩具、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
       而这次也让我尴尬了两回。本来说好了开会时不要叫喊,而他确在领导正在讲话的会议室要找妈妈!还有就是散会回家下车后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天又快黑了,我就让他骑在肩上,我一手提着挎包,一首拿着他买的玩具爬坡上坎急急地从罗田乡赶回了10公里以外的蜂桶岩,到家时我两爷子早就成落汤鸡了。


飞鸿雪泥 [2009-05-08 08:48 PM]
     看一次让人流泪一次,只能说声节哀,虽然他已离去,但是还是给您留下了23年弥足珍贵的记忆,这已足以用一生的时光来回忆。相信他也希望您下半生幸福、安康,所以,请保重自己,祝愿有一个新的开始。
满天乌云 [2009-05-04 03:24 PM]
        下面得已写好就是字数限制没发出来,评论的字数限制太少了。
过路的 [2009-04-29 11:36 AM]
      是个精彩的起点,原来.....
漫天乌云 [2009-04-25 09:50 PM]
精彩在这时开始

    23年前的一天早上7点多,在当时的四川省万县走马区区公所食堂,我端着一碗面条正准准备开吃,突然有人喊我接电话,我急急的跑到区公所办公室拿起话筒,“你家属快生了,赶快回来”,电话是向乡长打来的。
    不记得是否吃完面条,反正向区武装部长请了假(这天是征兵体检日),拿起包火速开始往回赶。走下池、过泗步河、经姚家沟、爬三邆(ten)坡、上黄家门垭口(约60多里山路),三个小时(一般要走4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乡政府(庙湾)二楼第二间那不足20平方米的木楼里,推门下意识地往床上一看,家属旁躺着一个已收拾好了睡得正香的婴儿,万分高兴之余不禁俯下身子亲了亲他那红红的小脸,那就是后来的峰儿。
同屋的还有广播员和乡妇女主任,她俩争相述说刚才过去的一切:昨天下午你走了后,晚上就发作了,你媳妇吃了大亏,晚上一点觉就没睡,坐卧不是,弄得罗医生也没睡好;今早上8点38分下地的,当时我们还用食堂的盘称称了一下,8斤半;妇女主任说,眼睛黢黑,用手逗的话,还晓得转。
    准确的说,这天是1986年10月25日,星期六。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验证码: 验证码
内 容: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
字数限制 2000 字 | UBB代码 关闭 | [img]标签 关闭